2009
11/11

COMMENTS:
No Comments »

好文共享★ 慈悲心

分享..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

慈悲是最好的自愛和自利,愛別人、愛自己,人生真的可以變得順暢和光明。

源自佛陀的智慧
擷取佛教經典中撫慰心靈的良方

為什麼很多現代人生活得不快樂?為什麼我們拼命追逐、苦民主經營,卻往往達不到自己的目標?

佛教的回答是︰今日人類所面臨的問題,需要以一種正面的心態和慈悲心來面對,借由開展一種普世的責任感,便能解決我們大部分的問題,而這種普世的責任感,便是慈悲。

慈悲是佛教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只有達到慈悲與智慧雙重圓滿才能證悟成佛。生活中,我們對他人產生一種真正的關懷,並且勇于承擔起給予他們幸福、拔除他們痛苦的責任,這種關懷和愛便是慈悲。與此同時,慈悲也是一種最為徹底的自利——當我們將內心的大門敞開,去關懷和愛護他人時,我們會發現自己生命中的一切都變得很容易。因此,慈悲也是現代人自愛的最佳方式。

作為現代人,我們都很清楚肩上的壓力。住房、交通、工作、感情……每一件事沉甸甸的,讓人有種喘不過氣的感覺。于是,怎樣才能增添快樂,同時盡可能地減少痛苦,就成了當前格外重要的問題。

汲汲營求、拼命追逐、甚至不惜損人利己—許多人會認為,“自我中心”的態度是能維持自己利益的唯一方式。然而佛教的觀點卻認為,今日人類所面臨的問題,需要以對其他眾生懷著一種正面心態和慈悲心來面對。借著開展一種普世的責任感,便能解決我們大部分的問題。在佛教中,這種普世的責任感,便是慈悲。

慈悲是什麼?

首先,我們應該認識到,自己有著“追求快樂、遠離痛苦”的本能;其次,不僅我們自己如此,身邊的人也如此。不僅人類如此,一切生靈也如此。離苦得樂是每個生命的本能,也是其權利。

在了解到其他生命和我們自己一樣,都有著離苦得樂動機和權利的基礎上,我們對所有的眾生產生一種真正的關懷,並且勇于承擔起給予他們幸福、拔除他們痛苦的責任,這種關懷和愛便是慈悲。

慈悲與寬恕這種特質,是人類的根本特質,並非佛教才有。但佛教的理論卻能根植于人類的真正天性,並且逐漸演進、強化這種與生俱來的正面特質。

所以,對于我們普通人而言,真正重要的是慈悲,而非宗教。

身為一個個體生命,我們和眾生彼此互相依賴,而非孤立存在。在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中,鼓勵大家應該急切地互相幫助,就好像用我們的手將腳上的一根荊刺拔出來那樣急切。

沒錯,慈悲的基本含義是“關懷他人”,這種一種利他的思想,但同時,慈悲也是一種最為徹底的自利。

用“自私”來維護自己的權益時,我們可能會得到短暫的、目前的利益。然而長遠看來,我們卻為自己樹立了很多敵人,也制造了很多障礙。但當我們將內心的大門敞開,去關懷和愛護他人時,我們會發現生命中的一切都變得很容易,且再也沒有寂寞和孤獨。而且,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難關時,也常常會有人對我們伸出援手。

從這個角度來看,慈悲真的是現代人自愛的最佳方式,而且絕對有效。

那麼,我們真的可以生起毫無偏私的慈悲心嗎/絕對可以,人性是溫和的、慈悲的,縱然攻擊性作為往昔世的一種惡習氣殘留至今,但生命的主控力量應該是人性的情義。因此,我們能夠增長最基本的善良。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