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兩個朋友轉寄來的信,一封信裡都是教人如何快樂的圖片,另一封則是教人不起煩惱.
不同的兩封信,講的都是同一件事,就是對自己好,保持心情好.
想到上星期有朋友問我,修佛的人如果生氣,甚至造了口業,是不是等於白修了?
我看到這個問題時,嘴角忍不住地微笑了起來,因為這個問題我在去年也曾經問過師姐.
師姐說,即使有修佛,也是會生氣的,因為我們畢竟不是菩薩.
只是有修佛,當面對生氣的來襲,就是無名的困擾時,會比較容易轉化.而且,也會比較容易懺悔.
所以,很快的就會讓這滿腦子的氣消失,而獲得原有的平靜.
最近,我也有這樣的感覺.
面對不滿,有氣衝上腦門時,會很快的轉念化解掉.
在生氣或恐懼時,會自動反應地默唸如來禪,請菩薩的大智慧指引我.
我,很喜歡這份在佛前的平靜.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聖嚴法師
我們經常因為受到環境的影響而生氣。曾經有人告訴我,有一次當他正在氣頭上時,因為忽然想起我說過的兩句話:「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心中怒火立刻就像被清涼的甘霖澆熄了一樣,同時也讓他看到自己待人不夠慈悲,沒有智慧,所以覺得非常慚愧。
我之所以提出這兩句話,是因為佛教本來就主張以慈悲度眾生,既然要度眾生,怎麼還會有敵人呢?當一切眾生都是自己要度化、結緣的對象,當然就不可能把他們視為敵人了。
「敵人」的意思是指彼此勢不兩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譬如情場有情敵、商場有商敵、戰場有軍敵、政壇有政敵;甚至同事之間,有時候為了要爭取較好的職位,彼此競相表現,希望自己表現最好,其他的人不可以超越自己,於是形成敵對的狀態。這是人性中的劣根性,也可以說是弱點。
既然知道人性的這項弱點,就要調整自己待人處事的態度,首先要原諒人、同情人、包容人;也就是說,對於不如自己的人,應該包容;比自己好的人,則要向他學習。如果人與人之間能夠彼此學習、互為師友,不但自己能夠得到成長,對方也會成長。
可惜的是,很多人想不通這一點,無論如何想到的都是自己,不會替別人著想,看到比自己好的人不放過他;不如自己的人更是欲除之而後快。如此,好的不要,壞的也不要,最後只剩下自己孤家寡人一個,這就是不慈悲,真正的慈悲是一體地對待別人。
慈悲的對象,除了慈悲別人外,也要慈悲自己。因為不慈悲自己,會讓自己很痛苦。例如,有的人不肯原諒自己,於是就傷害自己。其實做錯了事,改過就好,若是不斷責罰自己,就會一直陷在痛苦之中,這就是對自己不慈悲了。對別人也是一樣,如果態度不慈悲,可能就會一再地傷害他人。
「智慧不起煩惱」這句話,則是讓人不起煩惱的方法。人在煩惱中糾纏可說是最痛苦的事,因為煩惱就好像是自己在整自己般愚蠢,想要化解,就要運用佛法的空觀智慧,有了空觀的智慧,煩惱自然就沒有了。
如果說煩惱是黑暗,智慧就是明燈,當明燈照破黑暗時,黑暗就不見了,所謂「千年暗室,一燈即破」;其實,黑暗原本就不存在,只因為沒有明燈,所以才會黑暗。同樣的,煩惱本來是不存在的,只因為沒有智慧,觀念上還會顛倒錯亂,才會產生衝突、矛盾和掙扎。
曾經有人類學家研究指出,人類最初都來自於非洲,且出於同一脈血源。如果從這個推論來看,正好與佛法所說「眾生平等」的觀點相通。不過人類是不是真的都出自同源,並不是重點,重點在於,人類的基本需求和基本心態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說,人性是相通的。
既然人的本性是相通的,人類彼此之間便應該守望相助、唇齒相依,能夠這樣想的話,不但對自己有益,對別人也有益;而對別人有益,便是對自己有益,這就是推己及人的結果,如此一來也就沒有所謂的敵人了,沒有敵人,就是智慧。
噗…
都嘛說「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
都知道,
但是都做不到,
哈哈哈~~~
經上提到『說時似悟.對境生迷」呀,
修行真是一條長遠,又不好容易的事。
因為凡夫難以做到,
所以靈山寺佛堂大殿寫一句很俏皮的對聯,
它仿用釋迦牟尼佛的口吻說:
“累吾化身八千次,為汝說法四九年”
呵呵~~~~~
A剖媽
轉念一瞬間
不要太執著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很有道理..此文章讓我省思很多.
我打包到我的bh日記喔.謝謝分享.感恩.^^
[版主回覆 01/15/2009 10:19:27]麻煩記得加上我的原文連結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