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學到一個新名詞–「最低消費族」~
而且看起來,成為「最低消費族」對腦子不太好.
還好,我是敗家月光族,
這應該很刺激腦子活性吧~
但我覺得,最刺激的應該是腎上腺素,
因為每次刷刷樂的時候都好亢奮喔!!
——————————————-
連續幾年都吃同樣的早餐?
不喜歡跟陌生人聚會?
總是加班把工作拼完?
凡事講求效率?
不敢遺忘失敗的教訓?
老是做例行工作?
重視習慣養成?
從來不做「沒用的事」?
對於跳脫常軌有疑慮?
想要賺錢就要多做有用的事?
如果以上答案多數為肯定,那麼現在正是你該重新刺激腦部的時候了!
「不要做沒用的事!」真的嗎?
我除了作家的身分之外,每星期還在東京看診兩次,而且每星期大概有一次全國巡迴演講,這就是我平常的作息。每當有人看見我的這兩個頭銜,經常會有下列這樣的反應。
驚訝地說:「您應該很忙吧?」或說:「您這麼善於運用時間,在時間管理上有什麼祕訣呢?」像這樣將我視為是一位非常講求效率的人。
其實站在我自己的角度來看,我是在享受兩雙草鞋交替著穿的樂趣,過著充實的生活,但「世俗社會」好像並不這麼認為。
「世俗社會」滿腦子所想的似乎只有追求效率這件事,並讓效率與利益在價值判斷的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試問你,是否過著以下所述的生活呢?
˙認為買車是一種浪費。
˙認為與上司喝酒是浪費時間。
˙假日活動是打掃居家及洗衣服。
˙討厭浪費金錢,儲蓄的欲望很高。
˙數位相機沒用到壞絕不買新的。
所有項目都符合的人,一定過著腳踏實地的儉樸生活吧!以現代流行語形容,過這種生活的人稱為「最低消費族」(Minimum life)。他們站在「是否浪費錢」的觀點判斷所有事物,並試著從不會浪費錢的事物中,在最低消費範圍內完成。
具有這種「最低消費族」傾向的以二十世代的年輕人居多。某家日本報社曾以居住在首都圈的二十世代年輕人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有許多人都符合前述幾個項目,因此就將這一年齡層稱為「最低消費世代」。
最近常聽到四十~五十世代的人說:「我和二十、三十世代的人談不來,真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以職場來說,這些人就是直轄部屬;以家庭來說,這些人就是自己的子女。現在似乎有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對無法和這些世代溝通而煩惱。
被形容為「最低消費族」的二十、三十世代,都是在以效率為優先的社會中成長,因此他們會判斷「會不會浪費」,而且似乎也可以說他們是最能象徵現今這個時代的世代。如果將飲酒視為浪費,那一切就不會再有後續的發展。至於我這種因為體質無法喝酒,卻會在宴席上搞笑的人,以這些人的判斷標準來衡量,可能就是一位集浪費於一身的人。
但是從腦部科學的觀點來說,過著最低消費生活的人,其腦部可能更早開始老化。這是因為此種生活對腦部的刺激減少,使得腦部無法產生新回路,無法活化。
或許有人會說:「我早已經利用各種遊戲來活化腦部。」但這其實是誤解了腦部活化的意思。因為光靠持續玩相同的遊戲,根本無法活化腦部。
我在這裡並非想談有關敵視電動遊戲的「電玩腦」(Game Brain)的看法。如果想靠遊戲活化腦部,或許只要常更換新的遊戲來玩,就能實現活化的目的。
▼腦部活化熱潮的陷阱
基本上,究竟何謂腦部活化呢?是像之前腦部活化熱潮時的玩電玩遊戲呢?還是拿著著色本畫畫呢?
事實上,醫學並未為「活化」這個詞下定義,它的使用方法也因人而異。有人將腦部的處理速度視為活化的標準,也有人認為不斷湧現靈感的狀態就是活化。
但若從腦部科學的觀點來看,活化其實具有兩種意義:一種是增加神經細胞;另外一種是增加神經細胞之間的網路連結。
腦裡約有一百四十億個神經細胞。神經細胞的總數會在二十歲左右達到頂點,然後漸漸減少。最近的研究發現,有的情況下神經細胞也會在二十歲以後增加,不過從腦神經細胞整體來看,增加的比例只有幾個百分比而已。
到二十世紀為止,一般都認為成人腦部的神經細胞不會增加,只會減少,因此即使只增加幾個百分比,仍然是劃時代的發現,且讓人類對未來抱持更大希望。
神經細胞會藉由與其他神經細胞建立網路以進行學習與記憶,因此腦裡會建立無數的網路。但神經細胞之間如何建立網路呢?由於每個神經細胞都有許多天線狀分支(樹突)從細胞本體向外延伸,樹突與其他神經細胞連結,形成網路。此外,細胞還伸出一條電線般的長軸突,軸突的功能是將細胞輸出的訊息傳達至末梢。
複雜連結的神經細胞網路,其作用是交換神經細胞間的訊息。這網路有時擔負如電腦硬碟的記憶裝置的任務,有時像從發電廠輸出電般將命令傳達給手腳肌肉。
一般來說,人只要累積的經驗越豐富,就越能精準地判斷,但其實這就是每一項記憶形成網路所產生的現象。
就活化腦部的意義來說,與其實際增加神經細胞,建立神經細胞的網路反而更實用。雖然神經細胞會在二十歲到達頂點後逐漸減少,但藉由維持網路的功能,就能使腦部功能隨著年紀增長而強化。
腦部具有越多網路,所謂的創意與發想力就越能提升。因此只要在年輕時努力建立更多腦部網路,即使網路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也可以用預備的網路代替。
這一點還可以證明近年來關於智能高的人較不容易罹患失智症的說法。智能高的人就是指保有許多神經細胞網路的人。
想要保持這種網路,就必須對腦部進行刺激。但這並不是只要胡亂地刺激就可以達成。事實上,有的觀點認為腦部一直都在由日常每一項行動進行活化。但是這種活化的強度相同,內容也相同,因此無法形成足以建立新網路的刺激。
至於腦部活化熱潮所提倡的電子遊戲等,也還未能清楚證實其對腦部的實際刺激到達何種程度。
舉例來說,曾有研究人員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f-MRI),表示腦部血流增加的數據就證明腦部受到活化。但那可能只是血流往腦部功能差的部位增加,以促使其發揮良好的功能而已;換言之,這樣的說法還只是一種假設。血流增加就等於腦細胞活化,這樣的說法可能太武斷了。
腦部活化似乎正乘著熱潮往可以較簡單、較輕鬆地達成的方向走。目前市場上充斥著簡單的計算題、著色畫、拼圖等商品,或許這是策劃此一熱潮的人在回應大眾希望有效活化腦部的要求吧!
當然,有做總比不做好。但是既然要做,自己動手畫會比著色還更有創造力;進行複雜的運算或寫文章,當然也會比拼圖更能運用到腦部。
不過,這種具創造力、思考並書寫文章的行為,難以實際利用目前的檢驗設備進行研究。也就是說,f-MRI必須要讓人躺進大機器裡才能進行檢查,所以無法進行複雜的動作或作業。因此唯有在進行非常簡單的行為時,才能獲得資料。
除了f-MRI之外,還有一種檢驗儀器「光學繪圖」(Optical topography),是將許多偵測儀貼在頭部,以測量腦部表面的血流。但這只能以千分之一秒的速度檢查腦部,並無法仔細診察腦部。
綜合上述,以現況來說,如果一定要進行腦部訓練,也只能針對一些簡單的負荷──亦即心算、朗讀等──進行成果調查而已。
▼腦部因為新刺激而活化
進行腦部活化,最重要的就是「新的刺激」,這是眾多腦部科學研究者的一致結論。缺乏刺激的日常生活、漫無目標地反覆做相同的事的生活,都會導致腦部衰退。因此必須每天給予腦部新的刺激。
網路會藉由新的刺激而增加。腦部是一種只要接受越多刺激、越常使用就會越發達的器官。因此如果要建立可以活化腦部的環境,短暫期間並沒有意義,必須要當成一輩子的工作持續下去。
無論如何,人類具有慣性。因此不管你多留心提醒自己要活化腦部,但卻只是不停持續相同的刺激,漸漸就會習慣。
而且你可能沒想到,你的日常生活都是在反覆做相同的事。即使原先打算做和平常不一樣的事,但後來回顧,卻幾乎是相同事情不斷反覆。
腦部也是一樣,利用已經完成的網路反覆進行相同的事比較輕鬆。可是一旦反覆做這些輕鬆的事,腦部的功能就會逐漸降低。因此重點在於要由你的行動去大幅改變腦部。
只要你今天走和平常不一樣的道路,腦部也會開出一條新路。當你留意到這一點,原先未使用到那部分的腦就會開始得以利用。
因此我們必須一輩子不斷地刺激腦部。只要做到這一點,無論年紀多大,腦部都不會衰退,而且還能持續變化。人類的腦部原本就是靠著追求這樣的刺激,才能不斷變化與演化到現在。
然而在不知不覺中,我們所處的社會已經變成以追求效率為最優先的社會了。反覆做相同的事,找出能最早完成的方法,這就是最有效率的作業方式。人類現在的思考都變成這樣!
走筆至此,我已經可以聽見各位的各種內心聲音了。「要我做新的事,那些根本就沒有用。」「真麻煩!」「會很辛苦哦!」「現在已經來不及了。」
沒錯。這些聲音與其說是你的聲音,不如說是大腦的聲音。
與其接受新的刺激,大腦還比較想使用已完成的、輕鬆的網路。但也正因為如此,才更需要給予腦部更大的刺激。
「真麻煩、很辛苦、現在已經來不及」──只要做會讓你有這些感覺的事,就能為大腦帶來刺激。換句話說,這樣就能達成腦部活化。
「我沒辦法讓自己做那些沒用的事!」
這裡所說的「沒用的事」,正是能活化腦部的事。
即使是在以效率為優先的商界,做「沒用的事」反而能活化腦部,同時會帶來好結果的回饋。
我在此大膽地說,正是在「沒用的事」裡才埋藏著商業機會。
摘錄自–
《成功的人都很健忘──活腦50個新習慣》
米山公啟 / 著
出版者:世茂
媽ㄚ~
我全都中也~
今天要來去買這本書回來看!
嗚嗚嗚…
[版主回覆 03/03/2009 10:37:24]呵呵~
快去買 快去買
趕快刺激消費去吧!!
˙認為買車是一種浪費。
˙認為與上司喝酒是浪費時間。
˙假日活動是打掃居家及洗衣服。
˙討厭浪費金錢,儲蓄的欲望很高。
˙數位相機沒用到壞絕不買新的。
除了第二點認同之外其他都沒有耶!!
嘿嘿~~所以我不是最低消費族喔!!
我是最愛花錢族啦!!
養樂多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