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本就是可以洗滌心靈的旋律,
不論是古典樂,爵士樂,搖滾樂,還是電子樂,
都帶給我們不同的動人感受~
但是,若音樂揚起的環境是在砲聲隆隆的戰火中,
這兒說的可不是戰爭電影裡的背景配樂,
而是真實的故事,那音樂的影響力可就見真章了.
塞拉耶佛的大提琴家
作者:史帝芬.蓋洛威 Steven Galloway
出版社:時周文化
這本小說《塞拉耶佛的大提琴家》是依照真實事件而創作出的.
故事的背景是在西元1992年的波西尼亞.
當年這個東歐小國在宣布獨立後,受到反叛軍的襲擊,和包圍封鎖了首都塞拉耶佛,人稱「塞拉耶佛圍城」.
在這段期間內,不僅平民被迫飢餓或逃難,叛軍甚至還對平民進行了恐怖的屠殺.
然後,在不知從何處襲擊而來的砲火中,一個塞拉耶佛歌劇管弦樂團的大提琴手韋德蘭.史麥洛維克,穿著燕尾服,開始殘破廢墟前的砲坑中,開始拉奏大提琴曲.並且無視於身外的流彈與狙擊手的襲擊,連續演奏了22天.
這是故事的開端,也是這本《塞拉耶佛的大提琴家》的主軸.但是,故事的特異之處,不在於描寫著大提琴手這22天的心路歷程,而是著重於同樣在這座城中求生存的人們.
在書中,大提琴手僅出現片刻,而後,作者透過狙擊手若矢,為妻小冒險取水的齊楠,和持續在烘培場工作的麵包師父德拉岡,這三個城內的小人物來襯托出大提琴手的重要性.
在這樣不知自己何時會結束生命的日子中,人們幾乎是絕望的,只是盲目地在想辦法活下去,或者厭倦了活著這件事.書中對於戰爭的描寫相當細膩深刻,對於恐懼和死亡的圍繞,就像眼前的電視畫面般清晰.
但音樂,神奇的音樂,在空曠的廢墟中回盪,就好像灰燼世界中冒出的彩虹,滋潤了人們枯竭的心靈,滋潤了沒有未來的希望.
對於這個大提琴手,人們也不吝於回報,他們在戰火中定時聚集,甚至留下花給他.
故事中,大提琴手演奏的曲目是〈阿比諾尼:慢板〉,是在西元1945年德勒斯登音樂圖書館中發現的作品.而後來因為這個發生在塞拉耶佛的故事,而讓英國作曲家David Wilde創作了〈塞拉耶佛的大提琴家〉一曲.
我在馬友友的專輯《SOLO》中聽過這首曲子,低沉而緩慢的琴聲似乎就像內心中沒有出口的絕望.
但是,越來越緩慢,彷彿越來越遠的結束,卻又帶來心中慢慢萌芽的希望.
我想,這正是塞拉耶佛城中那些聆聽音樂的民眾的感受,但也是我在這本故事中,從三個小人物身上看到的轉變!
發表迴響